010-63718322
b) 句首的状语之后。
示例 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c) 较长的宾语之前。
示例 3:有的考古工作者认为,南方古猿生存于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初期和中期。
d) 带句内语气词的主语(或其他成分)之后,或带句内语气词的并列成分之间。
示例 4:他呢,倒是很乐意地、全神贯注地干起来了。
示例 5:(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白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e) 较长的主语中间、谓语中间或宾语中间。
示例 6:母亲沉痛的诉说,以及亲眼见到的事实,都启发了我幼年时期追求真理的思想。
示例 7:那姑娘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条绿色的裙子,腰间还系着一根橙色的腰带。
示例 8:必须懂得,对于文化传统,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统统抛弃,也不能不管精华糟粕全盘继承。
f)前置的谓语之后或后置的状语、定语之前。
示例 9:真美啊,这条蜿蜒的林间小路。
示例 10:她吃力地站了起来,慢慢地。
示例 11:我只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
4.4.3.3 用于下列各种停顿处:
a)复指成分或插说成分前后。
示例 1:老张,就是原来的办公室主任,上星期已经调走了。
示例 2:车,不用说,当然是头等。
b) 语气缓和的感叹语、称谓语或呼唤语之后。
示例 3:哎哟,这儿,快给我揉揉。
示例 4:大娘,您到哪儿去啊?
示例 5:喂,你是哪个单位的?
c) 某些序次语(“第”字头、“其”字头及“首先”类序次语)之后。
示例 6:为什么许多人都有长不大的感觉呢?原因有三:第一,父母总认为自己比孩子成熟;第二,父母总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第三,父母出于爱心而总不想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弯路。
示例 7:《玄秘塔碑》所以成为书法的范本,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其一,具有楷书点画、构体的典范性;其二,承上启下,成为唐楷的极致;其三,字如其人,爱人及字,柳公权高尚的书品、人品为后人所崇仰。
示例 8:下面从三个方面讲讲语言的污染问题:首先,是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语言污染问题;其次,是滥用缩略语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再次,是空话和废话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
4.5 顿号
4.5.1 定义
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语段中并列词语之间或某些序次语之后的停顿。
4
4.5.2 形式
顿号的形式是“、”。
4.5.3 基本用法
4.5.3.1 用于并列词语之间。
示例 1:这里有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的风气和氛围。
示例 2:造型科学、技艺精湛、气韵生动,是盛唐石雕的特色。
4.5.3.2 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
示例:他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辩解着。
4.5.3.3 用于某些序次语(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类序次语)之后。
示例 1:我准备讲两个问题:一、逻辑学是什么?二、怎样学好逻辑学?
示例 2:风格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点:甲、题材;乙、用字;丙、表达;丁、色彩。
4.5.3.4 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若相邻两数字连用为缩略形式,宜用顿号。
示例 1:飞机在 6 000 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示例 2:这种凶猛的动物常常三五成群地外出觅食和活动。
示例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二、三产业的基础。
4.5.3.5 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
示例 1:“日”“月”构成“明”字。
示例 2:店里挂着“顾客就是上帝”“质量就是生命”等横幅。
示例 3:《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
示例 4: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示例 5:办公室里订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和《时代周刊》等报刊。
4.6 分号
4.6.1 定义
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以及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
4.6.2 形式
分号的形式是“;”。
4.6.3 基本用法
4.6.3.1 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的分句(尤其当分句内部还有逗号时)之间的停顿。
示例 1: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示例 2: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内容没有分量,即使写得再长也没有用。
4.6.3.2 表示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主要是选择、转折等关系)之间的停顿。
示例 1: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
示例 2:尽管人民革命的力量在开始时总是弱小的,所以总是受压的;但是由于革命的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本质上又是不可战胜的。
示例 3: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因此,个人的见总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
示例 4: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雨,以为可以凉快些;谁知没有凉快下来,反而更热了。
4.6.3.3 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
示例:特聘教授的岗位职责为:一、讲授本学科的主干基础课程;二、主持本学科的重大科研项目;三、领导本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四、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4.7 冒号
4.7.1 定义
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语段中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的停顿。
4.7.2 形式
冒号的形式是“:”。
4.7.3 基本用法
4.7.3.1 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如“说”“例如”“证明”等)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示例 1: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示例 2:她高兴地说:“咱们去好好庆祝一下吧!”
示例 3:小王笑着点了点头:“我就是这么想的。”
示例 4:这一事实证明:人能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能创造人。
4.7.3.2 表示总结上文。
示例:张华上了大学,李萍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4.7.3.3 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表示注释和说明。
示例 1:(本市将举办首届大型书市。)主办单位:市文化局;承办单位:市图书进出口公司;时间:8月 15 日―20 日;地点:市体育馆观众休息厅。
示例 2:(做阅读理解题有两个办法。)办法之一:先读题干,再读原文,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课文。办法之二:直接读原文,读完再做题,减少先入为主的干扰。
4.7.3.4 用于书信、讲话稿中称谓语或称呼语之后。
示例 1:广平先生:……
示例 2:同志们、朋友们:……
4.7.3.5 一个句子内部一般不应套用冒号。在列举式或条文式表述中,如不得不套用冒号时,宜另起段落来显示各个层次。
示例:第十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4.8 引号
4.8.1 定义
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或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
4.8.2 形式
引号的形式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左侧的为前引号,右侧的为后引号。
4.8.3 基本用法
4.8.3.1 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
示例: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4.8.3.2 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
示例: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4.8.3.3 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如别称、简称、反语等。
示例 1:电视被称作“第九艺术”。
示例 2: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示例 3:有几个“慈样”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4.8.3.4 当引号中还需要使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示例:他问:“老师,‘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4.8.3.5 独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段首和段尾都用引号;不止一段时,每段开头仅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末尾用后引号。
示例: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有人这样谈幸福:
“幸福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
“幸福是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
“幸福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选择。……”
4.8.3.6 在书写带月、日的事件、节日或其他特定意义的短语(含简称)时,通常只标引其中的月和日;需要突出和强调该事件或节日本身时,也可连同事件或节日一起标引。
示例 1:“5·12”汶川大地震
示例 2:“五四”以来的话剧,是我国戏剧中的新形式。
示例 3: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4.9 括号
4.9.1 定义
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的注释内容、补充说明或其他特定意义的语句。
4.9.2 形式
括号的主要形式是圆括号“( )”,其他形式还有方括号“[ ]”、六角括号“〔 〕”和方头括号“【 】”等。
4.9.3 基本用法
4.9.3.1 标示下列各种情况,均用圆括号:
a) 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示例 1:我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17 人。
示例 2: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热烈鼓掌)
b) 标示订正或补加的文字。
示例 3:信纸上用稚嫩的字体写着:“阿夷(姨),你好!”。
示例 4:该建筑公司负责的建设工程全部达到优良工程(的标准)。
c) 标示序次语。
示例 5:语言有三个要素:(1)声音;(2)结构;(3)意义。
示例 6:思想有三个条件:(一)事理;(二)心理;(三)伦理。
d) 标示引语的出处。
示例 7: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e) 标示汉语拼音注音。
示例 8:“的(de)”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
4.9.3.2 标示作者国籍或所属朝代时,可用方括号或六角括号。
示例 1:[英]赫胥黎《迸化论与伦理学》
示例 2:〔唐〕杜甫著
4.9.3.3 报刊标示电讯、报道的开头,可用方头括号。
示例:【新华社南京消息】
4.9.3.4 标示公文发文字号中的发文年份时,可用六角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