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3718322

​​

1220794562
yuewenjiaodui
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来源: | 作者:pgt | 发布时间: 2021-01-05 | 2900 次浏览 | 分享到:
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GB 15834—2011

ICS 01.140.10
A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58342011

代替 GB/T 158341995

标点符号用法

General rules for punctuation

2011-12-30 发布                                                                                              
2012-06-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 布


GB/T 15834―2011

目次

前言 Ⅰ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标点符号的种类 1

4 标点符号的定义、形式和用法 2

5 标点符号的位置和书写形式 13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标点符号用法的补充规则 1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标点符号若干用法的说明 19


GB/T 15834―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GB/T 158341995与 GB/T 15834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编写规则GB/T 1.12009),对本标准的编排和表述做了全面修改

——更换了大部分示例使之更简短、通俗、规范

——增加了对术语“标点符号”和“语段”的定义2.1/2.5);

——对术语“复句”和“分句”的定义做了修改2.3/2.4);

——对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的定义做了修改更强调句末点号与句子语气之间的关系(4.1.1/4.2.1/4.3.1);

——对逗号的基本用法做了补充4.4.3);

——增加了不同形式括号用法的示例4.9.3);

——省略号的形式统一为六连点“……”,但在特定情况下允许连用4.11);

——取消了连接号中原有的二字线将连接号形式规范为短横线“-”、一字线“”和浪纹线“并对三者的功能做了归并与划分4.13);

——明确了书名号的使用范围4.15/A.13);

——增加了分隔号的用法说明4.17);

——“标点符号的位置”一章的标题改为“标点符号的位置和书写形式”并增加了使用中文输人软件处理标点符号时的相关规范第 5 章);

——增加了“附录”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主要说明标点符号不能怎样使用和对标点符号用法加以补充说明以解决目前使用混乱或争议较大的问题。附录 B 为资料性附录对功能有交叉的标点符号的用法做了区分并对标点符号误用高发环境下的规范用法做了说明。

本标准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阳、刘妍、于泳波、翁姗姗。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58341995。


标点符号用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的用法。

本标准适用于汉语的书面语(包括汉语和外语混合排版时的汉语部分)。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标点符号 punctuation

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语句的停顿、语气以及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

注:数学符号、货币符号、校勘符号、辞书符号、注音符号等特殊领域的专门符号不属于标点符号。

2.2

句子 sentence

前后都有较大停顿、带有一定的语气和语调、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2.3

复句 complex sentence

由两个或多个在意义上有密切关系的分句组成的语言单位,包括简单复句(内部只有一层语义关系)和多重复句(内部包含多层语义关系)。

2.4

分句 clause

复句内两个或多个前后有停顿、表达相对完整意义、不带有句末语气和语调、有的前面可添加关联词语的语言单位。

2.5

语段 expression

指语言片段,是对各种语言单位(如词、短语、句子、复句等)不做特别区分时的统称。

3 标点符号的种类

3.1 点号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停顿和语气。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

3.1.1 句末点号

用于句末的点号,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

3.1.2 句内点号

用于句内的点号,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包括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3.2 标号

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

4 标点符号的定义、形式和用法

4.1 句号

4.1.1 定义

句末点号的一种,主要表示句子的陈述语气。

4.1.2 形式

句号的形式是“。”。

4.1.3 基本用法

4.1.3.1 用于句子末尾,表示陈述语气。使用句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陈述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示例 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示例 2:(甲:咱们走着去吧?)乙:好。

4.1.3.2 有时也可表示较缓和的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

示例 1:请您稍等一下。

示例 2:我不由地感到,这些普通劳动者也同样是很值得尊敬的。

4.2 问号

4.2.1 定义

句末点号的一种,主要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

4.2.2 形式

问号的形式是“?”。

4.2.3 基本用法

4.2.3.1 用于句子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设问等疑问类型)。使用问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疑问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示例 1:你怎么还不回家去呢?

示例 2:难道这些普通的战士不值得歌颂吗?

示例 3:(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

4.2.3.2 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几乎没有停顿时,选项之间可不用逗号。当选项较多或较长,或有意突出每个选项的独立性时,也可每个选项之后都用问号。

示例 1:诗中记述的这场战争究竟是真实的历史描述,还是诗人的虚构?

示例 2: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

示例 3:要一个什么样的结尾: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大团圆的?荒诞的?民族形式的?有象征意义的?

示例 4:(他看着我的作品称赞了我。)但到底是称赞我什么:是有几处画得好?还是什么都敢画?抑或只是一种对


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我不得而知。

示例 5:这一切都是由客观的条件造成的?还是由行为的惯性造成的?

4.2.3.3 在多个问句连用或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可叠用问号。通常应先单用,再叠用,最多叠用三个问号。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问号。

示例:这就是你的做法吗?你这个总经理是怎么当的??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

4.2.3.4 问号也有标号的用法,即用于句内,表示存疑或不详。

示例 1:马致远(1250?―1321),大都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

示例 2:钟嵘(?―518),颍川长社人,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

示例 3:出现这样的文字错误,说明作者(编者?校者?)很不认真。

4.3 叹号

4.3.1 定义

句末点号的一种,主要表示句子的感叹语气。

4.3.2 形式

叹号的形式是“!”。

4.3.3 基本用法

4.3.3.1 用于句子末尾,主要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可表示强烈的祈使语气、反问语气等。使用叹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感叹语气和语调或带有强烈的祈使、反问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示例 1:才一年不见,这孩子都长这么高啦!

示例 2:你给我住嘴!

示例 3:谁知道他今天是怎么搞的!

4.3.3.2 用于拟声词后,表示声音短促或突然。

示例 1:咔嚓! 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

示例 2:咚! 咚咚! 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4.3.3.3 表示声音巨大或声音不断加大时,可叠用叹号;表达强烈语气时,也可叠用叹号,最多叠用三个叹号。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叹号。

示例 1:轰!! 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

示例 2:我要揭露! 我要控诉!! 我要以死抗争!!! 

4.3.3.4 当句子包含疑问、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如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和带有惊愕语气的疑问句),可在问号后再加叹号(问号、叹号各一)。

示例 1:这么点困难就能把我们吓倒吗?!

示例 2:他连这些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还敢说自己是高科技人材?!

4.4 逗号

4.4.1 定义

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4.4.2 形式

逗号的形式是“,”。

4.4.3 基本用法

4.4.3.1 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号(见 4.6.3.1),一般都用逗号。

示例 1: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示例 2:学历史使人更明智,学文学使人更聪慧,学数学使人更精细,学考古使人更深沉。

示例 3: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能反映现实,要是不相信我们的世界有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

4.4.3.2 用于下列各种语法位置:

a) 较长的主语之后。

示例 1:苏州园林建筑各种门窗的精美设计和雕镂功夫,都令人叹为观止。

北京悦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西三环南路201号院

@2020-2050 bjyuewen.cn